“冰壶映寒月,肝胆每照。” 韩中文化协会(成都)SKFI中韩未来创新加速器总裁朴元书用韩国诗人徐军的诗来形容中韩人民的友谊。这种感觉源于他20多年的成都生活。 57岁的朴元书来自韩国。他的前半生在成都度过了一半。通过他的眼睛和身体,他意识到成都有着深厚的三国历史,有着辛辣美味的沸腾生活,有着不断密切的文化经贸交流。 他在朋友圈里仔细记录了这些点滴,写成了韩国人"成都日记",这也是成都对外开放的一本书"日记"。 朴元书除了工作之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热情地向韩国朋友推荐成都,并乐此不疲。“很多韩国朋友都很喜欢成都,我就是其中之一。“对红星新闻记者说完这句话,他又爽朗地笑了。外国人看成都 韩国大叔与成都的“半世情缘” 韩中文化协会(成都)SKFI中韩未来创新加速器会长朴元书 **韩 国叔和成都“半世情缘” ** 今年5月,首期成都*韩国国际客厅日"创意集市"当记者第一次见到朴元书时,他穿着西装,帮助现场工作人员携带东西。看到记者后,他匆匆打招呼,跑去招待客人。 两个月后,我们又见面了。7月中旬,在成都京荣汇中韩合作园和朴元书办公室,他遇到了记者。他倒上提前煮好的茶,在茶香中谈起他和成都的"半世情缘”。外国人看成都 韩国大叔与成都的“半世情缘” 工作中的朴元书 1994年,作为朴元书,朴元书LG派外国专家到北京、大连、青岛工作。他1996年来到成都是因为他的工作。没想到,来到成都后,待了20多年。 朴元书的工作与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有关。平日里,他最喜欢做的就是热情地向韩国朋友推荐成都。“无论是第一次来成都,还是已经住在成都的韩国朋友,都很喜欢成都。“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有人来成都投资兴业,也有人来旅游,来了就不想去。 作为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人,他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多年,看到了韩资企业在成都发展的无限可能。外国人看成都 韩国大叔与成都的“半世情缘”f8c31420a5eddd.webp) 韩中文化协会(成都)SKFI中韩未来创新加速器会长朴元书 2017年,在朴元书的推动下,中韩未来创新加速器成立。加速器的主要功能是孵化和培育中韩新一代潜在企业。 除了中方、韩方企业,加速器内也有一些中韩合作的代表企业。比如,德禧环保科技公司就是由成都人杨杰汶和韩国投资人联合创办,其用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油水分离器新一代设备,目前已在成都800多个点位铺设。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桥头堡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开放、国际化的城市。“在朴元书眼里,成都是一个能级不断提升,视野不断扩大的成都。他指着脚下的成都高新区说:“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导者,包括韩国企业,愿意来这里发展。” “成都的发展速度,另一个世界令人惊叹。尽管地处内陆,但国际目光都集中在成都。“他注意到,成都除了城市地铁密集型网络、天府国际机场等新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外,发展迅速"新基建”,也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这让他意识到,"中韩企业的发展机遇来了!“而机会,在成都。外国人看成都 韩国大叔与成都的“半世情缘” SKFI未来中韩加速器的创新 **谈 未来: ** **将 在成都建立更大的中韩交流平台 ** 在成都的20多年里,朴元书早已将成都视为第二故乡,也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很多第一次来成都的韩国朋友都会向他推荐景点。作为三国文化的忠实粉丝,武侯祠总是强烈向朋友推荐。在业余时间,他喜欢和妻子一起穿着韩服去武侯祠。因为我去过太多次,太熟悉了,他可以一起来武侯祠的雕塑,刘备墓和《出师表》在哪里。 “大多数韩国人对《三国演义》非常感兴趣。我们将通过书籍和漫画了解三国的文化知识、历史人物和事迹,并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实践。“刘备是他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他是一位宽仁爱民、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领袖,值得人尊敬。“他说。外国人看成都 韩国大叔与成都的“半世情缘” 朴元书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年轻时拍摄的全家福 除了工作,朴元书也很享受他的成都生活。“交了很多朋友“这是他来到成都后最大的收获。这些朋友有的在工作中相识,有的在运动中相运动中相遇,许多人后来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合作伙伴。周末,朴元书和他的妻子最喜欢邀请朋友参加聚会,邀请他们回家吃传统的韩国食物,也会带韩国朋友在成都街头寻找食物、火锅、川菜、担面,是他的最爱。
"E;朋友无国界”;他说,正如他周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韩国一样,他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韩国人爱上中国和成都
谈到未来,他很高兴与记者分享:“;成都将正式建成一个更大的平台”;他口中的平台是一个城市接待大厅,负责中韩之间的交流
外国人看成都 韩国大叔与成都的“半世情缘”
成都*菁蓉汇成都韩国接待厅;这不仅是文化交流或企业合作,也是韩国与成都未来更广泛的合作”;在park Yuanshu的计划中,通过平台,成都的优势产业可以流向韩国,韩国的优势资源也可以导入成都”;例如,韩国的医疗美容行业;他也有更具体的想法。例如,成都和韩国可以联合打造国际旅游产品,并努力将一些国际活动引入成都
红星新闻记者彭向平摄影师吕国英编辑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