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一,源于风姓,源于上古包羲太昊伏羲的后裔,属于以祖先的字为氏。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华胥氏去了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偶尔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感觉怀孕了,生了个儿子,取名"伏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繁衍人类的任务是交给伏羲女娲义兄妹。清初学者陆次云在《洞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经过现代人类学者的实地考察,他们得到了这些苗族的传说。根据苗族的传说,苗族都来自伏羲和女娲。他们是义兄妹。洪水过后,人类被切断,只有他们两个。为了继续人类,他们结婚了。在伏羲的苗族后代中,有些人用祖先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然后变成了伏氏。伏氏也是米氏,古代"伏”、“宓"两姓通用。源流二,源于改姓,来自南北朝名人侯植,属皇帝赐姓。南北朝有个汉族人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北魏孝武帝西迁,非常宠爱,赐姓侯氏,在《北史》中称之为"俟伏氏"。后来侯伏氏跟随魏孝文帝破沙苑,再次改姓何屯。因此,侯种的后代形成了侯伏氏和何屯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侯伏氏和何屯氏大部分改为伏氏,有的改为何屯氏。源流三源于风姓包羲太昊伏羲的后裔。春秋时期,鲁国伏不平,伏不平。公元前521/502~?年待考试,又称米不平,字字贱,春秋晚期的鲁国人。伏不平是孔子的弟子,是72位圣人之一。他在史书《史记》中说,他比孔子小30岁,但在经典《孔子家语》中被记录下来"小四十九岁”。在伏不齐的后裔中,有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的人,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因为叫伏氏,后多称伏氏,代代相传至今。得姓始祖伏羲即太昊,冯姓。他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现在天水市有伏羲寺,朝圣者众多。他带领各部落沿着黄河南下到河南淮阳。据说他有圣德,就像太阳和月亮的明亮一样,所以他被称为太浩。教人们结网、打猎、饲养畜禽来做饭,所以他也被称为包羲。他开始在陈州画八卦、造书契、建都,古称万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5年。姓氏正确,结婚。取各部落的特点:鳄头、蛇身、鹰爪、鱼鳞、虎眼,形成新的图腾-龙的传人来了!。淮阳县是世界上第一个保存完好的陵墓-
被封为乘氏百,尊为圣人,进入寺庙,与孔子一起享受所有人的祭祀。他的后世袭五经博士。韩店苏家村西有伏生祠,邹平有伏生书院,曾有伏生故乡。伏生墓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口子村西南部,为汉代墓葬。原石牌坊大门有"尚书在造"金牌匾。几经破坏,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两通。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赞,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等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日本大阪美术馆现藏。崔子忠明朝画画。"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东汉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袭。济南伏生后代,父为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教授门生数百人。初仕西汉成帝朝,后仕王莽朝为后队属正。更始刘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旧臣被征拜为尚书,典定旧制度。大司徒邓禹西征关时,光武帝以才华为宰相,崇拜他为司直,行大司徒,经常留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阳都侯。任相坚持节制,颇有风范。建武五年被免职,因为他不能扮演大臣的错误。改封后,侯迁回原籍。建武十三年复用,没有就职就生病了。伏湛的祖父年轻,父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齐诗有匡伏之学。伏湛九世祖伏胜,伏湛子伏龙字百文或百明,另一个儿子伏西承爵位,伏西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孙为汉顺皇帝贵人,伏晨子伏无忌,伏无忌子伏质,伏质子伏完,伏完娶汉桓皇帝尚阳安长公主为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长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19年(214年)曹操废后伏寿,两个王子杀死伏.伏德等伏氏族有100多人。400多年的名门望族从此衰落!伏龙,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省布宁县人。年轻时进入安徽武备学校,加入中国联盟会。光绪34年(1908年)冬季,由于赞助熊成基,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33标,充上士。辛亥革命期间,他策划响应,参加雨花台之战,失败后退镇江,民军攻打南京时任营长。带领军队征服彭城。民国第一年(1912年),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统马炮两营。民国两年春,二次革命后,他前往南京担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民国五年,袁世凯成为皇帝,奉命画长江,派人到江阴,说服军队独立前往通州运动,泄露被捕情况,后来意味着通州。32岁。中华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追正为军事中将。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总人口并没有进入前300名,在宋版的《百姓》中排名第1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