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召新淤泥,清泉,在人们眼中是两个不相关甚至格格不入的词。然而,它们隐藏在济南72名泉的档案中。这是泥泉。翻阅泥泉的历史资料,我真正理解了泉水文化的渊博和厚重。在一个雨后晴朗的夏天,我和几所老大学的同学乘公共汽车去南山寻找美丽。沿着103省道经过门牙景区不远,一个"泥淤泉"十字路口出现了标志。“淤泥泉?是淤泥泉。一定是笔误!“不知是谁在车里喊。“不可能。谁会写错七十二泉的名字?""泥泉,泥泉。除了泥,没有别的。有什么好看的?““不管怎样?这座山上有一个特别的泉水,这就够了!也许真的很奇妙!““走,看看!“我们沿着笔直的摩泥路向南奔去。平坦宽阔的大道,两旁柳树茂盛,阳光明媚。穿过天然的氧吧,凉风习习,真的是神清气爽呀!西侧的大山、东边的村庄都乖乖地向我们的身后跑去,而我们却在一路前行。过了闫家水库,摩泥路不再笔直,朝着西南方向开始爬坡。前面是一个山村。绿树掩映之中,白墙红瓦。“到了,到了,泥淤泉村!“我们在一座小桥旁停下来。哇,这简直就是江南水乡!河水沿着路西边的小溪向北流动。两座桥和两个村庄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家庭的美丽画面。泥泉东村,泥泉西村。泥泉在哪里?好客的山人都是免费导游。一个拿着铲子,看起来只有50岁的大哥哥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往南走,看道再往东拐,很快就到了。“雨后的山村,天空是蓝色的,空气是湿的。我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中间有一条60厘米宽、5厘米深的浅沟。清水顺流而西。这似乎是为我们今天雨后享受春天铺设的。在我们面前,一位游客停了下来,手里拿着水,自言自语:这是泉水吗?泥泉来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棵老槐树。它弯曲的姿势就像一个弯曲的老人。我们可以看到树上郁郁葱葱的景象。我认为他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往前看,几根用石条做成的栏杆上有一个洞。我得出结论:这是春天的眼睛。三根栏杆组成不规则"品"词是东北角最大的。在离地面大约两米深的地方,是汹涌的泉水。水流并不急,但水的声音很大。村民们说:这是泉水进入海眼的声音。海眼,当地有一种说法,泥泉的泉水通往东海。泉水西侧有一组关于泥泉的介绍。说实话,我不太关心这些图形布局。最感兴趣的是古槐树、风化的石碑和泉口边缘光滑的纹理。回顾过去,我拜访了泉水边的居民,并听取了他们的个人经历。此外,泉水池边的扁担和装满水的勺子也让我很高兴。泥泉村,泉村的同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有一年,九位印度僧侣来到梨谷东侧的庞庄进行传教。恰逢旱季。僧侣们为了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善良,就带领着乡亲们寻找水源。几经努力,找到了泉水。人们为了纪念这些僧人,就把这泉水命名为印度泉,村子也改为印度泉村了。后来,此地遭遇山洪爆发,泥石顺着山坡流进村里。房倒屋塌,泉眼也被厚厚的泥石堵住,泉水不再喷涌。从此,印度泉被叫成了缄泉,村名也被改叫了缄泉村。大山深处的山里人,不仅走不出大山,连吃水也十分困难了。为了生存,村里人自己组织清理淤泥,寻找泉眼。一年,两年*人们不断地挖掘和寻找,最终在淤泥中找到了泉水。泉水复涌,人们跑去告诉对方。随后,闭泉改名为泥淤泉,闭泉村也改为泥淤泉村。今天的泥泉村,街道直村,柳绿花红。走进泉水家,每个家庭的窗户都是干净的,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为什么?这一天过得很好!沿着石板路继续向东走,几乎在山脚下。石板路在这里拐了一个90度的弯。南方是一个缓慢的斜坡。山水从小路、森林和农舍中流出,汇集在石板路中间"小溪"里。“你看:那是个老房子。“我仔细一看:眼前的老房子是土坯墙,草屋顶与相邻的二楼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走了几步,来到了房子前面。但是看到一块"济南市委指挥所旧址"牌子挂在墙上。走进院子,仔细观察,西屋的墙是用泥砌成的。指挥所的一些旧东西陈列在房子里,还有一个简介:1945年至1947年,中共济南市委联系了城乡工作站,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抗日信息,规划了反击国民党的作战计划,并成立了济南第一家儿童剧团。泥泉村是真正的红色基地!
从古槐树到指挥所旧址,我们为泥淤泉村的历史所感动,为泥淤泉村的经历而震撼。泉脉如血脉。一股清泉日夜不停地喷涌着,浇灌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滋润着这里的一翁一童。在泥淤泉村人的心里有一个永不干涸的泉眼。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永不改变的信念。有人问,为啥不给这泉子起个响亮的名字?其实,顺其自然是我们生活工作的规律所在。没有大山,哪来的山泉?没有泥土,哪来的森林?没有这山村指挥所的油灯闪闪,哪来的今天泉城之夜的灯火阑珊?泥淤泉村的历史不就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史嘛! 淤泥沉不住,清泉竞自流。 (图片来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散文学会主办,主要出版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散文学会。山东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联系电话:13853164811、18765312921、18653131587;提交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点当代散文